一家之言:文明审计的儒学诠释(07-2-26)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自李金华审计长首次对文明审计的概念作出六点诠释后,对诠释的诠释和解读,便接踵而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审计长的六点诠释,描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审计模式,但绝对没有想到理念创新,区区只有一百来字。与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的创建理论和考核比起来,是否简单点了,要求低点了,系统性缺点了。言下之意,文明审计的理念,应该长篇大论、晦涩艰深才是。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与许多人一样,笔者对审计署的重大动作,以及李审计长的言论,颇为关注。去年10月份,审计署制定发布了《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对审计人员办公、审计、生活的文明礼仪和行为准则,作出了系统明确的规定。文明审计理念的提出,应当说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不应该感到突兀。经常关注李审计长讲话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觉得他敢讲真话。这个真话,当然是击中要害的话,是符合实际和规律的话,是将审计融会贯通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话,是众人心中有口中无的话。所以,我是一点也不敢轻慢“文明审计”的诠释的。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怀揣恭敬,“轻点鼠标”,将古今中外的灰色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与多彩纷繁的审计世界,作一个无缝链接。于是,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沧桑,想起了两千多年前仍在微笑着的先秦思想家孔子,看到了“文明审计”周身散发出的儒学光芒。
 
    如果要说这个世界上存在什么简单朴素的真理,那么,孔子的《论语》当之无愧。两千五百年前,源自孔子教学和生活片断记录的《论语》,朴素得就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看上去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有点“大道无言”、“大象无形”的味道,但却赢得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蓄含着太多的儒家思想基因,选择、推祟儒派的“文明审计”,能使我们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保持永续发展的文化自信,不至于因为可供选择的机遇过多而迷失、坎坷和仓惶,从而永远趋向审计与被审计的和谐共荣。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大厅里,供奉着两尊塑像,一座是牛顿的,代表科学,一座是孔子的,代表传统。再看央视的百家讲坛,于丹说《论语》一炮走红,人们再次领略到孔子之道恒久的魅力。治理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及获得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孔子,正是看中儒家传统思想,散发出来的经久不衰的智慧光芒,彰显出对古今的实际意义。
 
    “六经注我”,是中国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人们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初次接触李金华审计长的文明审计六点诠释,笔者为此一振:这不就是孔子思想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和反映吗?正因为如此,区区一百来字的诠释,便从形态和内涵上,与儒学有了一脉相承、形神俱似之处。所以,以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来学习领会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文明审计概念,我们便能感知这一诠释与孔子思想的相互融合与提升。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集中体现在七个字上,就是仁、义、礼、智、信。它教给人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文明审计”的六个方面内涵看过来,我们随处都能触摸到孔子思想的温度,也能感知到自身肌体的一些“病灶”隐痛。
 
    孔子回答学生樊迟时,说智即“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孔子十分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修养,做到尊礼、守礼、行礼。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这些人从他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李金华审计长提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也是儒家“智”和“礼”的延续。但是,这方面我们做得怎么样?李金华审计长曾讲过,我们审计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好人,但就有个别的审计人员,把审计对象当作对立面,甚至敌人,以监督者自居,以“有问题”、“有罪”认定开始工作。一位领导说,审计与被审计位置的不平等,导致了“架子大、脾气大、口气大”,“拍桌子,吓耗子”现象。有个单位在审计案例研讨会上,交流的都是被审计单位“黑手”、“黑心”、“黑幕”、“黑洞”的违法违规问题。一位领导不无遗憾地呼吁,下次,也要交流交流审计发现的好典型。这实际上指出了,审计还未从“挑错人”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审计生活中不难看到,审计对象稍作解释或辩解,便觉得是极大的冒犯和顶撞,于是,耐心缺失,脾气暴躁,使得审计对象敢怒不敢言,私下里责有怨言,严加戒备。久而久之,便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不怎么配合审计整改了,屡审屡犯便成了“老大难”。
 
    孔子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哲学崇尚的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在他的内心传导出一种天地之气般的饱和力量。所以,孔子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有一种谦抑的态度。他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儒家的一种态度。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能够通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李金华审计长要求审计人员,不讲大话,粗话,过头话,伤害别人的感情。我理解,就是审计与被审计进行语言交流时,态度和谒,说话得体,进退有余,用语文明。这符合孔子倡导的真君子标准:“讷于言敏于行”,也即表面上少言寡语,但内心无比坚定、刚毅。“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加六月寒”,“一句话说得人跳出来,一句话说得人笑起来”,也指的这个意思。而达到这样的境界,保持内心庄严,态度平和,须涵养儒家最最精髓的“仁”字,即爱人。转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保持深厚的鱼水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排群众之所忧。一位审计人员告诉笔者,曾经有一次,某个单位违逆审计人员,没有提供方便。一个审计人员便大为光火,口吐狂言:明年立项审他一下。在这位审计人员的眼里,审计权力是他的私权,谁得罪了他,就可以动辄“公报私仇”,让其臣服。可以想见,内心里没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情感,公职人员的嘴边常常要挂着“不知道;不清楚;我不管,你找别人去;你有完没完;我太忙,你慢慢等着吧;真麻烦;你问我,我问谁;你怎么搞的;回去看文件吧”等等,与服务型政府格格不入的话。
 
    做谦谦君子,曾经是孔子孜孜以求的。在他眼里,君子有三个标准,离不开“义”、“道义”的约束。与小人的怀土,怀惠比起来,君子怀德,怀刑。也就是君子牵挂的是自已的道德修养,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君子是在尊重和依靠道德法制,立身做人,来维系社会秩序。同时强调,“以约失之者,鲜矣!”意即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李金华审计长提出审计要依法按程序,遵守审计纪律,说的也是君子的一种境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和社会秩序的规范。在法制尚未健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执法的随意性,往往风险较小,但在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等制约性法律进入实施阶段的情况下,人们的法制意识和权力意识逐步增强。超越职权乱作为,失职不作为,违反程序行政,往往引发“民告官”的讼争。所以,依法审计,显得特别重要,堪称文明审计的基石和内核。同样,在纪律轨道内争取自由,常怀自律之心,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才能减少差错,免入歧途,“畏法度而快活”。
 
    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他描述过一个成熟的、能够在社会职业岗位上有所担承的人的质量标准,也即“士”的三个标准。其中,最低标准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话说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李金华审计长将如实反映审计情况,作为文明审计的内涵提出来,是有现实和历史针对性的。审计受纳税人的委托进行审计,理应将审计结果向纳税人报告,也即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是链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纽带。在国外,审计是没有处理处罚权的,其将审计结果提交到议会和媒体,就算完成任务了。试想,如果审计出来的情况,不如实反映,存在“暗箱”,“短斤少两”,或者“看人对汤”,有权的就藏着掖着包袱,没权的就全部抖出。这样做,显失公平,要想有多大公信力是比较难的,“为什么公告我,不公告别人”的质疑和纠缠声,肯定不绝于耳。在审计组向审计单位业务会提交报告的环节,也有一个如实反映审计情况的问题。审计执法的“二维性”,决定了这个敏感部位,正是文明审计的软肋。
 
    孔子曾有一个著名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后来被人们奉为处理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准则。的确,理解尊重别人意见的合理性,又能坚持自已的意见,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同时,不千篇一律,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古今中外的圣贤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是人们和谐相处的约制和“裁判”。李金华审计长提出审计要讲道理,要实事求是地处理,正是“和而不同”、“道不远人”的生动体现。这与我们先前推崇的寓监督与服务之中、审帮促相结合,以及现今的把说“不”与说“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现违规违纪典型与发现好的典型结合起来等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也与上海亚审组织第十届暨第三次研讨会达成的共识:审计与被审计对象目标一致,位置平等,关系互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某市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责任处理和整改,把握了三条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属于严重违规违纪的问题,要在整改的同时,依规依纪对责任单位及有关责任人予以查处;二是属于有行政过错责任的问题,但由于情节轻微等原因,责任单位要进行整改并追究过错人的责任;三是属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及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责任单位要进行整改并完善有关管理制度。这三条原则,有助于实现审计与被审计的和谐双赢。相反,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性质后果,不看当时的主客观环境,不问责任主体和大小,不作换位思考,不看被审计单位的承受能力,不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简单机械地套规定,一有违规就要撤职、查办、罚款、收缴等,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被审计单位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无原则地放行,就难以服众,就不能很好地处理错纵复杂的矛盾,更谈不上体现较高的审计水平。
 
    孔子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于“苛责”内心。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其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你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终身受益吗?孔子说“其恕也!”又追加了一句,叫做“己所勿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变够了。李金华审计长要求审计人员“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若对别人的要求,自己做不到,就会理解别人,降低对别人的要求,同样,给自己找出若干原宥或开脱的理由,就会体谅别人的难处,从而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许多过错。如此,就能践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厚道一点的作风,从而与别人融洽相处,心灵和谐,消除人际关往障碍,实现审计与被审计的共生共荣。
 
    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文明审计理念,侧重点在对外的审计执法行为,是文明审计机关创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把文明审计与文明审计机关创建有机结合起来,文明审计才能夯实基础,文明审计机关创建才更有实际意义。李金华审计长的文明审计诠释,廖廖数语,淡定从容,我们无需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参悟。但是,因其浸润了儒家思想的深厚底蕴,便有了一种简约和厚重之美。我们可以以儒家思想为蓝本,更经天纬地地、更有兴味地领会、开掘文明审计的内涵。放眼当下和未来,千古人群在儒家思想里温暖浸泡,欢欣而来,文明审计便有了与各种关系链齿匹配的适应性,有了凝聚天地之气的生命张力。这样的审计模式定会渐行渐远,到达繁花似锦的彼岸。(江苏盐城  李德志)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