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地耳”(短文)
李先秋(湖北省团风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9日】
字号:【大】 【中】 【小】
    
    春雨初霁,大地氤氲,一团团热气从泥土里冒出来,湿润的草皮上,一夜之间便有了一团团黑色的地耳,丰润而肥厚,像一只只耳朵紧贴大地,用心倾听泥土深情的呼吸。雨后的阳光照在上面,宛如一幅疏淡的水墨画。
    
    地耳是大自然赐给山民的一份特殊礼物,常年生长在森林、山坡、路边的地皮上,因为含着大地的气息,颜色形状极似单片的黑木耳,当地老百姓就直呼“地耳”。
    
    每每看到这情景,笔者就会想起明代王磐一首关于《地踏菜》的歌谣:“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山,东家懒妇睡正浓。”
    这首歌谣记述了当时地耳救荒的情景。可见地耳自古以来,就是饥年渡荒重要的天然野蔬,不知拯救了多少劳苦大众。
    
    的的确确是这样的。20世纪50年代闹饥荒,家里食物甚少,母亲总是带着几个姐姐和我,到附近的山坡上拾地耳。我们手挽小腰箩,蹲在地上,拨开枯草,伸进指头,小心翼翼地撮出几片地耳,有干牛粪的地方,地耳更多,常常是蓬蓬松松一大片,一会儿工夫就可拾到满满一箩筐。
    
    地耳周身粘着沙砾和枯草,很容易碎,无论是采集还是清洗,都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儿。气要静,心要细,手要轻,稍不留神,许许多多的皱褶里就夹有细沙,炒起来在锅里沙沙作响,一般要洗三四遍,最好用清清的河水仔细漂过,洗干净后的地耳,蓬蓬软软,油黑发亮。
    
    地耳炒韭菜,地耳炖豆腐,都是家常菜。炒时,先把锅烧红,倒上菜油煮沸,然后放进地耳,撒上葱花、碎辣椒、蒜籽,加上少许油,无需加水,过一下火就可食用,吃起来比黑木耳嫩滑,柔筋筋,鲜中透着一丝甜味,想在嗓子眼里多留一会儿都难。凉拌地耳,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洗净地耳,入沸水中略焯,沥干后拌入适量的精盐、味精、葱花、麻油,脆生生的,还能下酒解荤。
    
    那时候,只知道用来充饥,不知道地耳的药用价值极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地耳,释名地踏菇,山珍之一,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明目益气,补肾。现代中医书籍认为地耳能和津润喉,解热化痰,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是民间喜用的降压饮料,也是护肾的有效食品。
    
    据史书记载,地耳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内含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之高,在蔬菜中极为少见。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赞地耳俨如青螺状,翠碧可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入蔬为宜。既可凉拌炒食,又可做羹喝汤;口感有木耳之味,却比木耳更嫩;有粉皮之软,却比粉皮更脆。这种润而不滞、滑而不腻的爽适感,深受山民的喜爱。(李先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