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短文)
刘军胜(湖北省石首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4日】
字号:【大】 【中】 【小】

看了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人们都在说乡愁。我脑海里常常想,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根,乡愁是故乡的方向标,乡愁是童年的往事。只要你愿意跟她走,就能到达魂牵梦绕的故乡。阔别我的启蒙小学整整三十年了,春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了一趟老家,重走上学路,找寻童年的记忆。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已经是满目葱茏,一派生机。大年后的正月初三,天气晴好,我独自一人,踏上了我熟悉又陌生的上学路。步行走上了去母校的公路,我简直是傻了眼啦。原来的土砖渣路不过二、三米宽,现在已经变成了宽广平坦的黑色路面,双向四车道。沿着公路走,听到了田野的笑声,那笑声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广袤的田野。那笑声如萌动的种子,在泥土香甜的气息中轻轻发芽。那笑声如清澈的湖水,滋润着碧绿的农田。那笑声如优美的诗章,散发着时代的风韵。细看高压线塔掩映,沪蓉高铁像一条玉带飘佛,横跨村里向远方延伸,我嗅到了家乡变化的气息。

路上遇到村支部书记也是我小学同学,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建材店,由妻子打理,他说“今天村里有人年后准备建楼房,正给人送水泥,现在交通方便了,村民再也不用自己到镇上拿水泥了,一个电话,立马有车送到家。卖种子、化肥的也是服务到家门,我们的生活是太方便了。”出于职业原因我还问起了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诸如种粮补贴,农田改造,医疗卫生,他说党的政策好,百姓生活富裕,村干部干起来有劲头。

沿着这条伴我五年的上学路,继续往前走,路边的景致显得格外陌生。曾经那些低矮的旧房,取而代之的却是那般陌生的二、三层洋房,漂亮此般却格外刺眼。从前上学路上看到的小块稻田都连成整片了,一行行绿油油的小麦、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一畦畦青翠欲滴的蔬菜、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果园,都在灿烂的春光中欣欣向荣。

小时候读书最感激的是母亲,书包是母亲用粗布手工缝制的,虽不好看但耐用,一直伴我读完小学。母亲一针一线缝制成一双双布鞋卖掉,给我换来铅笔、卷笔刀和练习本,让我读书识字。学校离家很远很远,母亲每天起早给我做好早饭,清晨我背起书包去上学,母亲总要怜爱地看看我,她总要目送我出去,然后在门口叮嘱:“路上小心!”。家中没有一个钟表,母亲每夜都是听鸡叫估计时间,起床为我做好红薯饭。天快亮时,母亲叫醒我吃饭上学,然后打上一大碗饭,有时为改善营养,煮熟一个她舍不得卖掉腌制的咸鸡蛋,加上两片咸萝卜,再用小碗装好,连饭菜一起放进竹篮子里。我吃完红薯饭,提着竹篮子就赶路上学。那时学校只有几座瓦房,没有围墙,我把竹篮子藏在校外的灌木丛中,中午放学时就悄悄一人躲到野外,吃完红薯饭或盐鸡蛋,就回教室做作业。下午上完课,我又提着竹篮子赶回家。

那时,小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和农技。那个年代的学校是半工半读的,上午教室里上课,下午到生产队扯秧草,或排演文艺节目。在父亲的熏陶下,我心灵深处依然求知若渴。三十年前,我曾经在村小读到五年级,然后转到了人民公社的初中,后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走出了“农门”。

终于走到母校门前了。三十年光阴荏苒,我的母校已不复存在,改造成了村部、村卫生室和村便民服务中心,虽有点伤感但更是喜悦。我捡起一片瓦砾,寻思良久沉吟良久而不忍丢弃,因为这里头还藏着我少时的梦,每一寸土都留有我的足印,每一棵大树都留有我的指纹,今天我依然对他们饱含深情。站在翻新的村部前,我努力地想起老师的面庞,我已经些许陌生,那曾经厌烦的叮咛教诲现在却是可望而不可及,早不见了踪影,那些平房校舍的原貌荡然无存,属于我的那间教室,如今只生存在我的记忆里。

三十年来我一直想重走一次当年的这条上学路,童年走过无数次千万步,以前的每一步都是迷茫的,今天是明确的——为记住乡愁而来。(刘军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