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印子粑(短文)
毛鹏程(湖北省黄石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我的家乡位于鄂南一个叫“果城里”的地方,顾名思义,因水果丰美而得名,这得益于家乡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滋润。除了水果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印子粑了,因为做印子粑是全家动员人人动手,从头年腊月吃到来年三月,还可当作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是让人无法割舍的。

关于印子粑,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末年间,有一开山祖师名叫王明玉,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大英雄。那时,群雄称霸,各据一方,许多贼寇来到“果城里”危害一方。王明玉组织当地百姓,抵抗贼寇,为民除害,被皇上赐封为“土主金青光禄大夫”。家乡百姓为了感恩于他,便选择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七至三月初三的春耕农忙前夕,抬着他的神像游遍“果城里”,并用印子粑供奉这位大英雄,也是祈求这位英雄保佑“果城里”风调雨顺,来年能有个好收成。

在家乡,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过小年了,年味也一天比一天浓,儿时的我,也就开始扳着手指算计过年了。此时,家家户户开始兑米、洗米、浸米,张罗着做印子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记得每到这个时候,奶奶更是个大忙人,走起路来总是风风火火,吆喝着、指挥着我们一家老小,很难看出是在民国时期被裹了脚的“小脚女人”。在家乡,此时如果是相互碰见,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问“你家印子粑做了吗”,可见,做印子粑自然成了一件不可或缺的大事了。

做印子粑,在食材的选择上是有讲究的,以籼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烧开的清甜的山泉水揉和,这样做成的粑才会一白二清三酥,色味香俱佳,让人回味无穷。

做印子粑,用的是一种质地很硬的杂木模具,家乡称之为“粑印”,每个粑印有两个空模,有小茶杯口大,都是家乡的“草根”工匠们雕刻成的各种精美图案,如鱼、马、羊、鸡、龙、牛、犬、鸟雀、花卉、虫草等动植物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做印子粑时,先将调好的米粉团填入粑印中,轻轻一磕,两个粑就会同时应声而出,然后一圈一圈地摆在晒筐上,再放进蒸笼里蒸。约莫半个钟头,印子粑就熟了。出笼的印子粑,晶莹剔透,清香四溢,长辈们还要在印子粑上点红,代表着平安、幸福和吉祥。每当印子粑出笼之时,我们兄弟几个更是迫不及待,争抢着吃,不一会儿一笼印子粑就不见了踪影,嘴巴经常被高温烫成泡也在所不惜了。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是动物图案的印子粑,而鱼的图案最多,印象中粑印里的大鲤鱼鳞片深刻、动感十足,仿佛跃然空中。自从考学进城工作后,就没有机会再做印子粑了,但每年春节回老家,行囊中有一种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家乡的印子粑。(毛鹏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