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记忆 文化的传承(短文)
王浩(山东省淄博市审计局 )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诸如赛龙舟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包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风俗习惯也是由来已久,代代相传。对于我来说,儿时的节日气氛更加浓郁,那些曾经的过往,浓浓的亲情犹如潺潺细流时刻流淌在心间。

小时候,过端午节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包粽子。八十年代,物流还不发达,商业流通环节不如现在顺畅,想吃外地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南北方的特色美食在商场一应俱全,想吃啥都可以买到;端午节的粽子可谓花样百出,蟹黄的、海参的、蛋黄的、虾米的等各种馅五花八门,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既然买不到,只有自己包了,家家户户每逢端午节前几天都要忙活一阵,我们家也不例外。大人们会提前把包粽子用的食材买好,然后用水把粽叶和糯米、花生、豆子泡起来,主要目的一来是方便包裹严实,二来是上锅熟得快也黏糊。

节日前一天,我们全家齐动手开始包粽子。父母下了班,我们哥俩放了学,大家不约而同地围坐在饭桌前,行云流水般地摆弄起粽子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出于好奇想跟着学,坐在边上看着大人包,都说女人心灵手巧一点都不错,妈妈包得又快又好,个头一般大,棱角分明赏心悦目。我们哥俩学得差不多了就尝试着自己包,看着挺简单的动作真正包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儿,不是包不起来就是透风撒气的漏米。妈妈这会儿则耐心地给予指导,包的时候要先在粽叶折叠交接的部位塞上红枣和花生防止露馅,然后放上糯米、红豆等材料,再一层一层地包紧,最后用线扎住。知道要领后,我们重新动手演练,最终做出了令人满意的产品。之后的程序就快多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看着满满一盆的原材料在全家人的努力下不多时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锅绿油油形态可掬的粽子。通过包粽子,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不管干什么都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再辅以持之以恒的毅力,齐心协力,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成果。我们一般会包很多,不光自己吃,还要在端午节这一天赠送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同时也会收到别人包的不同口味的粽子,既体验了劳动的快乐,也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友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现如今,我们弟兄俩都已成家,父母也退休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惯从未改变。不管工作多忙,人在何方,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都会在传统节日这一天汇聚到老人身边,不为别的,只为家族的融合,亲情的升华,传统的延续。这种经久不衰的习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份传承,是得到广大人民认可并且能够代代相传的。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不论大江南北还是浪迹天涯,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优秀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秉承光荣传统,为之发扬光大,为之增光添彩。(王浩)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