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年画(短文)
贾贻娟(山东省临邑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春节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此刻又开始新的忙碌,不同的是带着欣喜、带着期盼,感恩着过去一年的风调雨顺,期盼着来年的五谷丰登。

人们见了面,说着“年话”;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着“年画”。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孩童时去老家过年,第一次见到农家门上贴着的年画,被他的色彩斑斓和隐隐透出的年代的气息所深深震撼的情景。时至今日,那副年画仍然形象鲜明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中。画中的人物是一个高个子大汉,有着一张红红的脸,锋利的眉,四方大脸上布满浓密的胡须,身穿五彩战衣,手握青龙月堰刀。他气宇轩昂,一身凛然正气似乎能抵挡一切牛鬼蛇神。然而此般恶煞煞的人物,在我的眼中眉宇间竟没有一丝戾气,却是温和慈善的,我虽被深深吸引住,心底确是毫不畏惧的。而我对年画的解不开的情愫,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长大后,我对年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古时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据说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也由此定名。每值岁末,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和对联等,表达人们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祈望丰收的心情。只是这个习俗在广大农村依然流行,在日益喧嚣的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原来年画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渊源,曾一度达到了 “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盛况。而最令我如痴如醉的,是年画所代表的文化,他几乎能在任何一个适宜的地方,甚至在每一副作品中,顽强地显露出来,标明自己的作用和力量,他在历史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年画中蕴涵着一种教人敬畏、感恩、有度、为忠、为善、为孝、惩恶以及与自然植物、动物和谐相处的总体精神目标和理念。他不仅是一种民俗艺术,更是人类社会的民间信仰,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支撑特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试想千百年来,人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敬畏之心,创造出如此多的年画,而这些民间的瑰宝,又蕴含着人们多少的期望。今天,我们有责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民族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宗宝贵财富,将这一民族艺术永远的传承下去。

有年画的春节,一定是个更具年味和历史的春节。(贾贻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