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快乐的课间活动(短文)
马荣春(审计署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上世纪70年代初,我随父母响应毛主席“走五七道路”的号召,从北京迁往山西定襄一个小县城的乡村,寄居在老乡家。在那个物质极为短缺的年代,处在乡村的人们,家里没有电视,学校没有图书也难找到小人儿书,可供孩儿们玩耍的都是各显神通自行设计制作的简单而原始的物件儿。

男孩子喜欢的是弹玻璃球、煽元宝、滚铁环和自制的小木叉弹弓,而女孩子则可玩的东西就多一些,踢毽子、跳跳绳、跳房子、蹦皮筋、抓羊拐、抓杏核、打沙包等。每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就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搭帮结队的玩耍起来。我们的毽子是自己做的,毽子上的鸡毛是满世界追上疯跑乱飞的漂亮公鸡,死死抱住它,精心挑选拔下来的;我们的沙包是自己学着用三块或六块碎布头缝制而成,有的装进沙子,有的装进绿豆,还有的装进玉米渣;我们抓的杏核、桃核则是用蜡笔在它的两面涂上不同颜色,以一个小沙包向上抛起时拾起相同颜色的果核且同时接到小沙包者为赢;抓猪拐是在抓杏核的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它有4个面,以玩抓杏核的方法用手夹着或是推着进行四面翻滚,直到将所有的拐反到同一个面上,全部抓起而小沙包不落地者为赢。在那个年代,家里能经常吃上猪肉的很少,能够吃上猪蹄找到猪拐就更不易,往往是大家你一个我一只凑齐4个为一副。由于猪拐比较粗大,不好看,如果谁能有一副小巧好看的羊拐,大家都很羡慕,但羊拐更难找,一副羊拐有时要攒上大半年。我们跳的皮筋也是各有不同,有的是用破旧的松紧带连接起来,有的是自行车内胎剪成条再接起来,还有的是旧电线拨去外皮抽出铜线连接而成。无论是哪种皮筋,都会缠成大大的一团。每当下课我们就会拿着疙疙瘩瘩的一大球冲出教室,在空地上快乐地蹦跶起来,皮筋伴着我们欢快的歌谣和灵活的腿脚伸展,逐步由脚跟、脚脖、小腿、大腿、中腰、上肩、上脖、耳朵,一直升到头顶。在我的记忆中,这些物件我样样都玩得好,同学们都愿意跟我一伙。

时过境迁,这些已然成为过去,但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儿时虽然物质匮乏、文化落后,但却纯粹、朴实,她让我学会了在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艰苦中涵养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快乐。

而今,作为一名审计人,我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回首过往,与审计档案相伴的岁月,让我视若珍宝,甘之如饴。曾经有人不止一次的问我,“三十多年了,天天跟档案打交道你就不觉得烦闷无聊?”,我总是微微一笑,“个中趣味旁人怎能知晓?”。别人眼中平淡无奇的“故纸堆”,于我则是资源丰富的“聚宝盆”,别人口中枯燥乏味的档案工作,在我看来则充满机遇和挑战。感谢少年时代那段特殊的时光,赋予我不慕虚华、坚忍豁达的性格,教会我勇于奋斗、苦中求乐的本领,让我受用一生。(马荣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