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访宣恩(短文)
田林 洪凡(湖北省荆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华灯初上,环城山峦渐渐融入夜色;居高临下,俯瞰亮化的贡水河穿城而过,侗家风雨桥宛如斑斓丝带上的蝴蝶结,诠释着民族特色与现代科技的继承与传扬。舒展双臂,释放些许疲乏,开始整理乡镇调查的资料,打开宣恩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战图,插着小红旗的贫困村铺展开来,脑海中的少数民族发展、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仿佛红色的箭头移动指向乡镇村组,产业发展、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像影视镜头在眼前一幕幕闪过……

《皇恩宠锡》的伍家台村

云雾缠绕群山,一把硕大的茶壶独坐山头,成为伍家台村的特色标志。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因乾隆御笔《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而久负盛名。近年来,茶叶产业基地、特色民居改造等扶贫项目资金相继投入伍家台村,我们延伸调查来到该村。

天高云淡,尖峰堡、长茅岭上,平地茶园如毯,梯级茶园如瀑,一条条茶园便道如同玉带绕着茶山,一片片油绿的茶树令人赏心悦目,掩映于茶树林海中的伍家台村,一幢幢青瓦白墙土家民居错落有致,好一幅秀美的乡村新貌。

碧波遍野,茶园溢香,我们不禁跃跃欲试。“手工采茶的正确手法是提手采,可以是一芽或者一叶一芽,食指下托、拇指上扶,轻轻向上提,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能掐采,那样伤了芽叶,品质就不好了。”采茶姑娘告诉我。看采茶姑娘双手像纺织机一般,左右开弓、上下翻飞、信手拈来,姿态轻巧曼妙,以为简单。自己一动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手笨得像捉虫,一个小时下来,额头都渗出细密的汗珠,再看看我的小竹框,鲜嫩的芽叶虽然可爱,但仅仅铺满框底,估计不足2两,稍觉遗憾,采茶高手一天可采10斤鲜芽,每斤收购价40元咧。接下来,老师傅手工炒茶的过程让我们大开眼界,就是我们采的茶,经过萎凋分级、入锅杀青、摊凉揉捻、烘干造型,就成为商品茶了。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杀青过程,高温锅内,茶叶完全依靠人手托运、抓取、推落,连续翻动,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现在好了,挣钱不要出门,政府还帮助我们修建了房子。”家住伍家台村8组年近8旬高龄的叶立顶老人指着儿子们的新房说:“早年,我们住在半山坡,3个儿子共用几间房,住都住不下,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是特色民居,小儿子还是三层楼,政府给了不少的补贴,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是啊,现在的伍家台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千亩有机茶园通过欧盟认证,伍家台贡茶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4A景区正在申请国家验收,干净整洁的新农村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坐在村民的特色民居前,远眺观光亭、游步道在茶山之间若隐若现,近观杯中翻滚的旋流渐渐平静,融为青翠透亮,每一枚茶芽尽情舒展,千姿百态,回归天然模样。嗯,一杯明前有机绿茶在手,丝丝清纯茶香徐徐飘来,闭眼品上一口,伍家台贡茶特有的板栗茶香瞬时沁入心脾,回味甘甜,延绵不绝……

全国最美乡村板寮村

一阵山风拂面而来,空气中满鼻满面的一种异香,那香,是真的好闻,好像和枙子花香有点像,又没那么甜,更野一点点,也因此,很独特,这分明是柚子花的香味。顿时唤醒了我对柚子花的记忆,花苞丰硕,白瓣黄蕊,白色中带点小绿,小花朵们都隐藏于郁郁的绿叶中,一点不张扬,但它散发的香气却异常强烈,那香似有魔力,只想拼命的吸,舍不得离开。沿着209国道,我们来到全国最美乡村宣恩县高罗乡板寮村,山坡上、田地里,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成林的柚子树,不愧贡水白柚走廊的美誉。

寮者小屋,板寮即木板小屋。一度就叫“板楼”的板寮,也被当地人唤作长寿街。从街一侧的石阶拾级而上,天青色砖瓦密密作针脚的补丁,缀满板寮的老街。魂牵梦绕的木板瓦房、风情万种的阁楼、大门上残留的老字号牌匾、生了铜锈的古老门锁……无不诉说着曾经的繁华,留下串串传奇,让人久久回味。而板寮村谭家坝特色民居示范小区的美,却叫人惊奇。修葺一新的传统干栏式吊脚楼、转角楼和小楼房依山傍林星罗棋布,40多栋别墅式的新民居沿河排开,掩映在桃花红、李花白的春色里。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栏杆垛脊、木门木窗,干净的水泥路,清澈的板寮河,绿油油的柚子园,一幅如画乡村美景跃然眼前。板寮村党支部书记石明应介绍说:“我们村苗族、土家族占总人口的72%,是少数民族发展等政府扶贫资金改变了村子的面貌,如今已经脱贫。昔日的谭家坝是紧邻国道边上最落后的村民小组,走的泥巴路,住的旧木屋,吃的苞谷饭,过年才能吃点肉。政府投入资金修建特色民居,帮村民整理土地,免费发放柚子树苗,进行技术培训,收获柚子后不愁销路,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越过越好。如今的谭家坝,生活环境和村民素质都提高了。一个乡村实现垃圾分类、雨污分离,你们相信吗?哈哈!”是啊,该村交通便利,209国道贯穿全村;文化厚重,现存百年巴盐古道经过板寮老街,潘家坡、黄家院子、板寮古街3个苗寨沿209国道分布。村庄青山环抱,特色民居融合了现代楼房的实用空间和传统建筑的视觉美感,山腰的观景亭和板寮河上的风雨桥遥相呼应,满眼的柚树清新,满鼻的花香宜人,满心的恬淡祥和,满耳的土苗乡语……随手一抓,仿佛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积淀来。

古街小桥流水,风情婉约灵秀,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板寮独具魅力的风采。“石书记,听说有一个湖北省唯一说苗语的村,远吗?”“不远,就在那座山后面的山上……”

唯一说苗语的小茅坡营村

换乘越野车,离开209国道,沿着通村公路进山。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是湖北省唯一保留苗族语言及习俗的苗族聚居区。一条仅车余宽的水泥路在山林间穿行,20米外不知路向何方;右边大多是山岩,左边大多是陡坡、悬崖;一会儿在山腰盘旋而上,一会儿在谷底傍溪同行,使我真正领略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车在坡顶像跷跷板,得等重心缓缓移到车前部,确认前轮着地才能前行,将路修到如此复杂险峻的地方,真心要为修路工程点赞!要说此时的心情就俩字:揪心。非常庆幸坐在车右边,安全感稍许强点。车到山顶,豁然开朗,天蓝风清,山翠林茂,看云雾在脚下缭绕,顿有腾云驾雾的联想。听说还要翻过对面那座山,刚放松的心情又揪在一起了。一路观察,极少见到人烟和农作物,不禁疑惑苗族人为何要住在这样的地方?

据介绍,小茅坡营村的苗族人占全村总人口95%,是湖北省苗族语言唯一“活着”的村寨。以前,苗族人为逃避灾祸躲进深山老林,这里几乎与世隔绝。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从改善苗族群众生活条件、突出民族特色出发,投入资金对该村进行特色民居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几十栋特色民居改造已全部完工,苗寨村民做饭全部用沼气,90%以上的村民用上放心自来水,整改后的电路也更加稳定安全。

一小时余,车停在水泥路尽头,大雨过后,泥泞路滑,只能步行前往,好在不远了。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抬头望去,发现前面山湾、树林避风处,一栋栋依山傍林的特色民居十分耀眼夺目,苗寨房屋单家独户或两三栋聚集,分而不散;那厚重的山峦,灵动的云雾,和彰显民族特色的民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在人们眼前。拾级而上,经过几层梯级水田,主人冯大爷闻声迎出来热情地打着招呼。我们仔细打量着冯大爷家的特色民居,典型的苗居吊脚楼,用材粗长,房子简洁明亮,周正大气,堂屋的神龛贴着毛主席画像,房梁挂满熏腊肉和野味,内外板壁泛着光,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桐油味,显然是刚刚修葺一新。

“冯大爷,维修房子自己用了多少钱?”“就是买木料用了1万多元,其他都是政府请人来施工的,连饭都没有吃一口咧。”

坐在宽阔堂屋前,大口呼吸着富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山上不时传来声声鸡鸣鸟叫,门前的果树梨花洁白、桃花嫣红,最特别的是生长在树干上的铁皮石斛,自下而上,一圈圈用细绳固定,根须紧附树皮,这个时节盛开着一串串淡紫色的花,水灵俏丽,就这样,树与植物相互依偎、和谐生长;猫眯着眼、四肢舒展在椅子上享受日光浴,狗竖着耳、摇摆着尾巴在路口威武而立;一切显得自然古朴、静谧空灵,恍如置身世外桃源,瞬时就有了在这住下来的想法。

为趁天黑之前赶紧下山,我们谢绝了好客的冯大爷盛情留客。车在返回的路上颠簸,此刻仿佛忘了山路的险峻,我的灵魂似乎已经融入了那幅美丽的山水画中……

保存完好的古侗寨野椒园村

徒步走在野椒园枇杷基地公路上,核实这项以工代赈资金修建的扶贫项目。只见两边的山上全是一人高的枇杷树,隐约可见劳作的人影。据介绍,这是外出打拼回乡创业的侗族妇女张艳祺从福建引进的500余亩优良枇杷品种;张艳祺将租赁或村民以“自留山”入股的荒山成立农业合作社,带领1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故事也吸引了我们。正应了“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一道靓影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出现在我们眼前,张艳祺如此年轻漂亮,真是令人惊讶!应主人邀请,一行人前往野椒园村张家寨子。

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古侗寨建于清嘉庆年间,张家寨子、杨家寨子都是典型的一姓一寨全族而居的侗族古村落,巴石公路、贡水河从东西两边绕村而过。而张氏侗寨位于野椒园村六组,2014年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古院落及古墓群保存完好,其中以张家院子为主的侗寨群更是如同明珠般在侗乡熠熠生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张氏侗寨正是掩映在苍翠山林之间,修建时充分体现天人合一、山水合一的原则,房屋群山环绕,依山傍水。远远望去只见黑灰色的屋顶环环相连,走近就可以看见房屋满身的檐角似号角,正昂起头向苍天吹奏;屋顶的青瓦一列列向上攀爬,一只逼真的白鹤石像立在屋檐,耳边似乎已传来白鹤一声声婉转的低吟。走进侗寨,时光的步伐仿佛就在此放缓了节奏,房屋的柱头、椅筒、磉凳、窗户精雕细刻,古韵清风,美轮美奂;极具阁形、亭韵、塔势的古侗寨,仅靠槽榫的衔接,不借一钉一铆,让侗寨先人的智慧得以展示。古侗寨建筑工艺构思独具,院落以主堂屋为中心,从左右两侧修建吊脚楼式厢房,形成“撮箕口”,在正面修建横屋,使整个院子形成四合天井式院落。张家院子由3栋四合水吊脚楼和9栋单体吊脚楼组成,中间的四合水吊脚楼建筑时间最早也最大,天井坝石质地面上留有拴骡马的桩洞,这是过去在这里做过买卖的见证,古朴而不张扬,安静而不寂然。穿过古侗寨,能看到一棵树龄约300年的古枫香树,斜阳的光斑透过浓密的树荫洒下来,在地面厚厚的枯枝落叶和长满苔藓、地衣的树干上闪烁;大树虬壮的枝干,连接着天空和大地,祈福着这一方水土风调雨顺。山麓南侧的杨家院子,院头一棵1200年树龄的红豆杉树傲然挺立,与古枫香树相伴守望,更为静谧的小村庄增加了几分灵气。我从心里羡慕这里的村民,住在这海拔近千米、空气清新的高山上,门迎山风,暮送夕阳,日子过得恬淡而从容。

张艳祺正是张氏侗寨的后人,最大的四合水吊脚楼就是她的家,只有门边挂着“宣恩县信德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宣恩县信德商贸有限公司”牌匾透着现代的气息。张艳祺的公司不仅种植枇杷树和养殖娃娃鱼、山羊、土鸡等,还在筹建野椒园古侗寨民俗旅游度假区。我们相信,野椒园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规划蓝图一定会实现。

寨子显得那么安静,丝毫没有被我们打扰。延绵起伏的远山,隐在淡淡的夕阳里,三三两两的归鸟在水田与树林间穿梭;阳光穿过云层,整个村寨被云雾笼罩,鼓楼、民居、禾晾、檐角若隐若现,光影辉映美如仙境;炊烟透过青瓦袅袅升腾,古枫香树在山风中飒飒摇曳。好一幅“云雾与白鹭齐飞,炊烟伴古树共舞”的江南泼墨画,正徐徐向世人展开……(田林 洪凡)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