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计之笔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来源:海南省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在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时常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他身着防晒衣,手拿审计资料,穿行于黎村苗寨,奔波在田间地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黎族、苗族、回族群众心中。他就是海南省审计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处副处长卓豪,一名深耕民族地区审计领域多年的黎族干部。

2020年以来,卓豪牵头实施审计项目21个,起草的3篇审计信息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助力促成建章立制23项。数字背后,是他勤奋不辍、默默耕耘的身影,是他在少数民族地区辛勤跋涉的足迹。

2025年9月,卓豪被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被评为海南省审计厅2022-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他总是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审计工作者,做了应该做的事。”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地区政策宣讲,最怕“听不懂、记不住”。卓豪不仅精通审计业务,更熟悉少数民族语言,这一优势让他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能够深入群众,用最朴实的语言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脚下的一个村落,他拿着政策手册,用黎语掺杂着方言俚语,对着村民算“教育补贴账”“医疗保障账”,把“三个离不开”思想讲成群众熟悉的“邻里互助”故事,“阿公,咱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里这条路就是各民族的工匠共同修建的。”卓豪握着一位老人的手,亲切地交谈着,这样的场景,在他的工作中屡见不鲜。

审计项目涉及多民族地区时,他始终尊重当地习俗,倾听各族群众诉求,用“依法行政、不谋私利”的作风,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可信、可敬的“政策明白人”。

卓豪(右3)在迈湾水利工程审计中核查大坝建设情况

卓豪(右3)在迈湾水利工程审计中核查大坝建设情况

“暖心钱”照亮育人守护路

2024年仲夏,电脑屏幕前的几组数据引起了卓豪的注意,进一步调查发现,部分民族地区基层教育卫生人员的工作补贴存在“落地断档”问题。这本是一笔鼓励人才扎根民族地区的暖心资金,却因拨付不及时、机制不健全,迟迟未能发到教师医生们手中。“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乎政策承诺和政府公信力。”卓豪带领团队深入调研,走访了多个偏远乡镇学校、卫生院。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所乡村小学,一位年轻的教师对他说:“我不怕条件艰苦,就怕努力不被看见,有点想走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卓豪。回到审计组,他连夜整理资料,提出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立行立改。最终,1536.08万元补贴全部补发到位,惠及736名教育卫生工作者。消息传来,那位教师给审计组发来信息:“这下能安心留下来了!”

水通 路通 民心通

“水通、路通,才能民心通;民心通,民族大团结的根基才更稳。”这是卓豪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扎根审计一线的真实写照。在红岭、迈湾、南繁等重大水利工程审计中,为了打通“水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他顶着海南的烈日、冒着台风天的风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踏勘。草丛里的蚊虫、稻田里的蚂蟥,常常把他的腿咬得满是红肿,但他从不在意,“多走一步,就能多发现一个问题,群众的灌溉用水就多一分保障。”

凭借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优势,他走村串户与黎族、苗族群众拉家常,很快发现部分水渠存在“未按图施工、偷工减料”问题——水渠看着修好了,却因底部渗漏、坡度不够,导致“有渠无水”,部分农田面临灌溉难题。卓豪当即督促施工单位立行立改,当清澈的水流进稻田时,黎族老乡拉着他的手说:“这下我们的稻田有救了!你帮我们解决了‘吃饭大事’!”

在农村公路审计中,他带领团队覆盖15个市县,运用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审计技术,精准定位安防工程质量不达标、路面破损等隐患。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一条农村公路安防工程质量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这条路连接着三个黎族村寨,孩子们每天都要走这条路去上学,绝不能有任何闪失。”他立即提出整改要求,并多次往返施工现场,监督整改过程。如今,这条“平安路”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连心路”。

卓豪(右2)在迈湾水利工程审计中查看沙盘

卓豪(右2)在迈湾水利工程审计中查看沙盘

卓豪用审计之笔,以实干为墨,在海南的青山绿水间,奋力书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他说:“只要各族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走下去。”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审计人对初心的坚守,更看到了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依的温暖与力量。

文字:吴敬波 钟宇靖

责任编辑:宋超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