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金融审计司李娜:对新时期审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5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十八大以来,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国家审计在维护经济秩序、监督制约公共权力运行、惩治贪腐以及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对财政收支等资金类型的审计,发展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职权类型的审计,再扩充到对各类民生资金、国有资产资源、耕地保护情况等方面的专项审计,近年来我国的审计监督已逐步实现全覆盖,形成对滥权、寻租等政治顽疾的有效威慑力。这是审计系统多年履职尽责的成绩见证,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审计工作、用好审计监督的必然结果。进一步让审计监督成为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人民利益的“守护神”,法治政府建设必将获得强大助推力。

国家审计机关一直致力于充分利用法定和专业优势,着力监督公共资金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部门履职尽责情况,为推动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一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既是对过去一年审计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和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体检报告”。审计监督,已经成为反腐败战场的“尖刀兵”,深化改革的护航者。从近年的审计报告看,报告中列举的已揭露和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经济犯罪案件的数据信息,数量一年比一年增加,问题一个比一个细化,点名一年比一年直接,为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提供了明确靶向,审计充分爆发出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的正能量。

笔者认为,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体现了四个方面特点:

更加体现“两手抓”“两手硬”。即一手抓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打击和惩处腐败,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一手抓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积极提出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的建议,为有关方面改进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体现出审计监督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在进一步加大,也说明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和作用在不断提高。

更加体现全覆盖。审计全覆盖是中国经济改革新常态、国家治理新高度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使审计工作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要全面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与抵御功能,就要准确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内涵与实质,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广度上涉及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基石的功能定位。落实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增加国家审计的宽度和广度,正是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反腐利剑、权力运行紧箍咒、深化改革催化剂的体现。

更加体现时代性。审计服务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按照优化供需结构、调整要素投入结构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等,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审计,能够及时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促进整改,成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助推剂”。

更加体现时效性。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后,改革难度变得前所未有,留下的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往往牵涉着部门之间的利益,使得执行起来顾虑重重、阻碍重重。这时候,国家审计“不受部门利益的牵绊“这一优势得以发挥,能独立、客观、公正地推进改革政策。因此,在促进政令畅通、加强对改革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上,审计工作任重道远。加强对财政、经济、民生、环境等领域政策措施执行审计,通过发现和分析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中存在的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揭露政策制定、实施中的各类矛盾、风险和隐患,为政府制定有关正确政策发挥决策参考作用。

要做好新时期的国家审计工作,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是在全覆盖的趋势下更加聚焦重点。审计署结合国家形势的变化,结合改革政策的重大变化,不断出台一些新的审计,审计工作,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工作是大量的,常规的、专项的、稳增长的。这就要求在一个时期要聚焦重点,稳增长这是新的事情,很多都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政策改革在探索,审计也在探索。审计在一个时期可能不宜面铺得太宽,要重点突出,成果有可能深化,对领导、对宏观,对于全社会影响可能更大。如果一个时期铺得太宽,有可能有的方面就弱化了。

二是政策跟踪审计需要转向全周期政策审计。在我国实践中,一般采用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持续跟踪宏观政策的执行情况,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促进问题整改,保障各项宏观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从实际操作上看,政策跟踪审计一般是在政策出台之后采取了事后监督的审计方式,没有前置到政策制定与实施前的预评估环节,可能会出现审计方案不够全面,审计流程进度较慢以及审计结果反馈的及时性不够等问题,进而导致政策调整错过最佳窗口期,不再适应“精准干预”的宏观调控要求。全周期政策审计对宏观政策制定、实施、执行、评估、反馈与调整等环节进行全面治理,强化对政策实施时机、政策引导方向、政策手段搭配和政策负面清理的全面审视,为“精准干预”的有效实施提供监督保障。国家审计部门需要参与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过程,深入了解政策执行环节、执行主体、政策目标,预备精细化、全面化、可操作的审计方案,与宏观调控政策同步出台。在实施全周期政策审计时,需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审计信息化手段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全面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并及时反馈至政策制定部门,为政策的调整提供充足证据。

三是提升审计建议的含金量。审计建议是对审计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体制、机制缺陷上有针对性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审计成果的根本性体现,审计建议应抓住准确、科学、可行的原则,促进被审单位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突出针对性。从体制机制建立、规章制度执行全方位进行查塞堵漏,深入剖析,找准问题产生的管理性因素,从根本上提出影响各项经济职责健康、规范运行的体制机制性缺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突出时代性。审计整改建议要紧贴时代的潮流,要符合当前坚持鼓励创新、推动改革的思路,对旧制度中制约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阻碍结构性改革推进的旧有体制机制性问题,应及时反映,并向政府、部门提出促进体制规范和完善,推动创新制度的建议。

突出创造性。审计建议操作性必须体现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忌空话套话,应转变思想观念,转换思维方式,正确把握改革发展中各种新老问题在体制机制不配套中形成的冲突和矛盾,审计建议中必须做到坚持客观求实,把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提出审计建议的原则。

四是应更加注重推动制度完善和促进深化改革。审计工作报告通常以制度完善为线索贯穿始终,这些对于制度完善的建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一些具体问题的及时整改非常重要,但通过审计工作推动制度完善堵住漏洞更具有长期性,是一项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的任务。比如,此次审计工作报告中建议,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商事制度等简政放权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这些都是不仅治标更能治本的良方。以往的经验也显示,审计工作报告对于相关制度完善的作用是巨大的。对去年审计工作报告指出的问题,各部门各地区共制定完善制度3100多项。制度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少制度的完善是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很多部门边“被审”边改进,形成了通过审计促进制度完善的良性循环。通过审计工作深入揭示问题的体制机制制度性根源,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已经成为一项便捷而有力的手段。每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出来之后,决不应只盯着一些吸引眼球的具体事件,更应把目光聚集在如何通过审计推动制度完善上,进而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李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