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把一个个脱贫项目落在两村大地——甘肃省天水市审计局驻村第一书记秦汉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5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秦汉,男,1968年10月出生,汉族,现任甘肃省天水市审计局社保资金审计科科长。2015年7月起,担任麦积区渭南镇营房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二年多的帮扶工作圆满完成后,2017年9月转战秦安县云山镇张沟村,继续担任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帮扶期间,他把一个个脱贫项目落在两村大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贫困户家中。2016年、2017年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其先进事迹也先后被《天水日报》《甘肃审计》等媒体报道。

把培育产业作为第一要务,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营房村有109户554人,其中贫困户61户273人。张沟村284户1274人中,有贫困户114户528人。经认真研究分析,秦汉提出以区域内资源禀赋为依托,尊重农民自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在营房村重点以大樱桃产业为主,花椒、核桃为补充。在张沟村以苹果为主,花椒为辅,养殖业为带动的产业布局。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创新投资模式,把群众自筹、政府补助和企业投资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统一规划建园地块,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苗木、地膜、化肥,筹集人工工资,统一布线打点、集中人力栽植,在营房村发展大樱桃650亩、花椒500亩、核桃150亩。在张沟村改造提升苹果800亩,新栽花椒1000亩。三年以来,营房村大樱桃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30万元。张沟村连续两年苹果产值稳定在200万元以上,群众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把建设项目作为依托,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行路难、环境差、基础设施欠账大是营房村和张沟村的共性突出问题,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迅速扭转局面,三年来秦汉先后向市县两级组织部、农工部、扶贫办、财政局等10多个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投资、争取项目,以市级美丽乡村为标准,迅速补齐基础设施欠账,在营房村确定“村东散养鸡、村西栽花椒、村南种樱桃、村北务核桃、村中抓设施”的发展布局。共争取项目16个,涉及资金642.93万元,先后完成土地整理、村主干道硬化加宽及排水渠、产业路拓宽硬化、村阵地暨村卫生室新建、 文化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器材等项目,做到项目不断线,资金有保障。在张沟村按照“一线统三点,道路带产业”的思路进行综合整治,“一线”即主干道沿线新建了牌坊、护坡,硬化沿线道路,打造文化长廊,修建休闲凉亭一座,安装太阳能路灯。“三点”即:完善村阵地设施,形成两委办公、村民议事的行政中心;完善乡村舞台周边设施,硬化文化广场、粉刷文化舞台、修建文化墙、安装农民体育健身器材,栽植风景树,形成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文化中心;完善村卫生室和互助老人幸福院设施,形成果农培训、村民就医、老人活动、家庭婚丧嫁娶的服务中心。

把培养致富带头人作为抓手,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抓好果品产业的同时,秦汉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上。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赴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考察新农村建设情况、赴关子镇流水村考察合作社养牛产业情况等。张沟村的张永文是村上的老党员,原先经营砖厂,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严格执行,原来的小砖窑被关闭,思想压力大,情绪比较激动。看到这个情况,秦汉开始思考既要化解矛盾,又要借机寻求发展机遇。针对原砖厂土地资源充足、水电路条件优越的实际,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占地40多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年出栏800多头的养猪场。目前,猪场已开始投产运营4个月,带动贫困户18人就地务工。在张永文带动下,村民张同昌、张虎虎、张小强也加入了养羊、养猪行业。

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出发点,时刻关注贫困户困难

在驻村帮扶的三年时间里,秦汉始终把关心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放在首位,不管谁有困难他总是想办法帮助解决。40多岁的吕保星是营房村王家湾自然村的特困户,自幼体弱多病,与7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是村上最弱势的贫困户,秦汉了解到他们还未接通自来水,每天从邻居家抬水吃,当即与水管员、村支书商量,两天内免费为吕保星接上了自来水。赵存禄是营房村唯一的五保户。2016年,村上硬化小巷道,家家户户都在积极酬劳硬化道路,一户又一户群众的小巷道都通到了大门口。赵存禄老人每天站在路旁观察着大家施工情况,秦汉猛然间想到,这位老人形影孤单,无依无靠,天一下雨出门行路就是问题,万一他脚下一滑,摔伤怎么办,当时打定主意,“赵存禄的小巷道硬化要特事特办,不仅要硬化到大门口,而且要通到他居住的房屋廊下”。说干就干,他和村主任及工作队员的同事,早上开始为老人开挖路基,支撑模板,用灰车转料,中午不到,20多米长、1米宽的水泥路通到了老人的廊檐下,看到了老人眼中飘着的泪花,秦汉心里顿觉一阵轻松。

连续三年的真帮实扶,秦汉苦干实干,营房、张沟两村群众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耕地梯田化、务农机械化,白天活动有场所,夜间出行有路灯、家家通上自来水,户户走上水泥路,家家有果园,户户有产业,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得以全面实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