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体检”又“治病”——对三峡工程决算审计发现问题百分之百整改的思考
王南林(甘肃省嘉峪关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再此提及三峡工程决算审计情况以及相关单位整改情况。之前的6月7日,审计署已正式对外发布该项目单项审计审计结果公告。这份沉甸甸的结果公告,是1460多名审计人员辛勤工作8个月的劳动成果,内容覆盖三峡建设工期长达18年,涉及动态投资2485.37亿元,对象包括枢纽、输变电和移民三大工程。审计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如期或提前完成,工程质量总体优良,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投资控制有效,审计发现的问题已全部整改。
    这是一份令全国人民振奋和满意的答卷。振奋的是这一举世瞩目、“高峡出平湖”的宏伟工程各项建设任务不仅如期完成、工程质量总体优良,而且在建设管理、投资控制、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满意的是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补水下游、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投资控制有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率达到百分之百,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本明白账。
    从2012年6月审计署发出整改通知书到2012年11月底,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用5个月时间全部整改完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使得三峡工程审计整改有了一定的范本意义。分析其原因,我看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审计意见是客观公正的,问题定性是准确的,可以整改。从相关报道中可知,审计署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对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确保了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问题定性的准确适当,确保了审计整改的可行性。二是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积极性高,愿意整改。从先后制定完善的180余项管理制度和措施来看,说明整改涉及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能认识到有错必改、堵塞漏洞的重要性,也说明这些部门和单位能够认真查找原因,举一反三,立足完善机制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三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理念深入人心,必须整改。审计公告制度让整改暴露在公众视线下,不管是谁、犯了什么错误,都必须整改,必须做到违法必究、有错必改。本次审计移送了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案件111起,涉案的124人分别被追究刑事责任或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维护了党纪国法的尊严,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三峡工程决算审计不仅发挥了审计对经济的“体检”、“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和揭示了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同时也发挥了审计“治病”、“免疫”的功能,促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整改清除了各种病症,完善防御机制。我们期待,审计机关能够再接再厉,切实发挥“经济卫士”作用,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体检诊断,治病强体”,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再立新功。(王南林)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