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让人看得更明白
郎少萍(审计署太原办)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此前近一个多月来,审计署连续发布了20余份审计结果公告,涉及地方债务、三峡工程、高速公路建设、节能减排,以及银行资产负债和央企财务收支等各方面。与以往相比,报告的内容更加具体和细化,反映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切合当前国家治理的需求。
    从2003年至今,审计公告制度已走过了近10个年头,回顾这1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审计公告逐渐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公布事项的范围逐年扩大。从最初的财政收支和部门预算审计报告,到现在涵盖了工程项目建设、节能减排、社保资金、审计整改,以及重大案件移送处理情况等等。尤其是近三年来,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份数逐年递增,2013年不到半年时间,已发布了24期审计公告。
    二是审计报告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连续性。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6月12日审计署就发布了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的第1期公告,此后对汶川地震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款物、特殊党费,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进行了连续跟踪审计,从2008年至2012年陆续发布了14期审计公告。
    三是审计报告的内容更加具体和细化。这一点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在审计署考察时提出,审计公开的内容不仅要有“总账”,还要有“明细”,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监督。审计报告内容的具体和细化,使报告反映的问题更加透明,让公众看的更明白,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加社会舆论监督的合力作用。
    四是审计报告更加具有宏观性和建设性。近年来审计署更加注重对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也予以了重点关注。本次发布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在这一点上尤具特色,除了反映中央财政管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地方政府性债务、民生及资源环境、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存在的问题,审计署还对加快推进改革,健全财政体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和会计制度、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防范财政风险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审计建议。
    随着民众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社会公众要求对国家公共管理事务、政府工作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愿望日益迫切,审计报告正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情况的窗口,审计公告制度的实行也表明了中国建设透明政府、廉洁政府的决心。
    然而,将审计报告公布于众,审计机关在监督别人同时,自身工作也处于了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审计工作内容和工作结果的公开力度,使审计报告能够让老百姓看的更明白、更清楚,这既是建设审计公信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审计对经济“体检诊断”功能的重要体现。(郎少萍)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