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司局长谈群众路线:审计机关如何践行群众路线(二)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审计机关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陈太辉(社会保障审计司司长):审计机关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有天然优势。一是从国家审计的功能上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通过发挥三大功能,审计机关能够发现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二是从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看,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同时没有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权,能够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三是从审计实施的制度安排上看,审计机关要对预算执行情况等事项开展经常性审计,也对救灾物资、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障资金等重大民生工程开展跟踪审计,能够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四是从审计的批判性和建设性方面看,审计机关紧紧盯住公共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最有条件发现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同时,通过提出健全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建议,推动建立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有助于提高保障人民权利的水平。
张炳功(沈阳特派办特派员):审计机关践行群众路线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职能优势。国家审计监督权力由宪法赋予,审计机关在行使经济监督权力过程中具有专业化和独立性的职能优势。这些优势使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经济行为不仅拥有检查权,还拥有行政处理处罚权、移送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等权限,能够在服务国家治理需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信息资源优势。为履行审计职责,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在保密制度约束下更准确、更完整地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查找问题,提出建议。这是其他经济监督无法复制的优势。三是组织机构和人员力量优势。我国设立四级审计机关,审计署设有18个特派办和25个驻部委派出局,为统一调度、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审计项目提供了保障。四是建设性作用优势。审计机关每年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报送大量信息简报,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促进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及移送制度对促进改革、完善法制、规范管理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孙成余(昆明特派办副特派员):审计机关作为专司经济监督的部门,在独立性、综合性、专业性、迅捷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审计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开展工作,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不受政府其他部门、企事业团体等力量干涉,客观作出职业判断。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审计机关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对经济发展变动趋势感受敏锐,在占有大量资料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判断,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审计机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执行财经纪律、法纪规定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作出专业判断,结论更加全面、客观。同时,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有关情况能够通过一定渠道及时反映到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有利于促进问题整改解决。
审计机关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陈太辉:要集中民智,问审于民,着力围绕群众诉求最集中的领域和问题开展审计。通过网络、举报材料、深入基层调研等途径,不断充实完善审计项目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时,要重点安排审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要执审为民,规范权力运行。凡是重大腐败问题,必然会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审计机关要严查腐败问题,决不姑息;对侵害群众利益的普遍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深入调研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性原因,提出整改建议。
要体现民愿,健全问责机制。揭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解决。审计机关今后不仅要公告问题,还要及时公告整改和问责情况,推动审计发现问题问责机制的建立。
要方便人民监督,深化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结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不仅公告总账,还要公告明细账,推动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形成合力,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效能,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郑新举(郑州特派办特派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立场来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要注重揭露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在审计工作中积极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对“三农”、社保、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检查民生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服务公平合理分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民生。审计过程中,积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解民意,将群众的合理诉求和意愿作为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大审计公开力度,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发布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分清责任、落实整改主体、提出整改期限、公告整改结果,实现查处问题与促进公开相结合,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信息和渠道。
赵继旺(京津冀特派办特派员):要想工作接地气、正风气、聚人气,需要我们甩掉包袱,敢于揭短亮丑,主动“问症”于群众,“求医”于基层,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作风。这样,所有的审计现场都将成为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阵地。
领导干部要走家串户访民意,多听听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不要把被审计单位固化为对立面,而要放平心态,多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个中滋味”,有助于提出更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做好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和实事求是的有效结合。审计中,要多深入群众,讲他们听得懂的话,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把准群众脉搏、踏准百姓的心理鼓点。
要当群众的撑腰人,关注百姓的冷暖,立足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全面揭示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映和促进解决其发展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维护百姓合法权益撑腰。要把群众发展成“老熟人”,彻底改变不亲不近、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的干群关系,在审计工作中将心比心,取信于民。
审计机关如何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深化作风建设成果?
郑新举:首先,完善审计计划编制机制。通过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分析社会舆情动态、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充分调查收集群众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并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及时化解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其次,深化对民生工程、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机制。结合近年来的审计情况,深入研究影响和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发展态势和发生特点,紧抓高发领域和重点环节,贯彻到各审计领域,形成工作合力,充分揭示和反映突出问题,促进深化改革,维护群众利益。
再次,强化信访举报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安排查处信访举报事项,按时办结,及时反馈。
另外,要健全审计结果公告机制。紧扣热点、焦点问题,让群众看得到、看得懂、好监督,通过公告,为社会公众更为完整地了解相关情况、参与监督管理提供便利。
同时,促进健全干部作风考核评价机制。在审计中持续关注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贯彻落实情况,严查“三公经费”,狠刹铺张浪费、奢靡歪风,坚决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兴建豪华办公楼、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促进有关部门健全对干部作风状况的考核评价,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
张炳功: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应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出台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明确联系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方式、监督措施等,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并在群众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联系群众可采取个别走访、谈心、座谈会、思想动态分析会、问卷调查、设立联系群众接待日、开通群众意见电子邮箱或热线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扩大范围,健全网络,强化成效。要将联系群众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和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中,对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限期整改。
孙成余: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保证执审为民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审计项目计划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机制,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审计项目计划制定中来。二是完善特约审计员制度,听取其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并注重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机制,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等公开制度,推动建立审计全过程监督机制,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发展。
陈太辉(社会保障审计司司长):审计机关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有天然优势。一是从国家审计的功能上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通过发挥三大功能,审计机关能够发现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二是从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看,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同时没有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权,能够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三是从审计实施的制度安排上看,审计机关要对预算执行情况等事项开展经常性审计,也对救灾物资、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障资金等重大民生工程开展跟踪审计,能够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四是从审计的批判性和建设性方面看,审计机关紧紧盯住公共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最有条件发现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同时,通过提出健全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建议,推动建立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有助于提高保障人民权利的水平。
张炳功(沈阳特派办特派员):审计机关践行群众路线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职能优势。国家审计监督权力由宪法赋予,审计机关在行使经济监督权力过程中具有专业化和独立性的职能优势。这些优势使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经济行为不仅拥有检查权,还拥有行政处理处罚权、移送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等权限,能够在服务国家治理需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信息资源优势。为履行审计职责,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在保密制度约束下更准确、更完整地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查找问题,提出建议。这是其他经济监督无法复制的优势。三是组织机构和人员力量优势。我国设立四级审计机关,审计署设有18个特派办和25个驻部委派出局,为统一调度、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审计项目提供了保障。四是建设性作用优势。审计机关每年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报送大量信息简报,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促进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及移送制度对促进改革、完善法制、规范管理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孙成余(昆明特派办副特派员):审计机关作为专司经济监督的部门,在独立性、综合性、专业性、迅捷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审计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开展工作,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不受政府其他部门、企事业团体等力量干涉,客观作出职业判断。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审计机关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对经济发展变动趋势感受敏锐,在占有大量资料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判断,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审计机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执行财经纪律、法纪规定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作出专业判断,结论更加全面、客观。同时,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有关情况能够通过一定渠道及时反映到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有利于促进问题整改解决。
审计机关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陈太辉:要集中民智,问审于民,着力围绕群众诉求最集中的领域和问题开展审计。通过网络、举报材料、深入基层调研等途径,不断充实完善审计项目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时,要重点安排审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要执审为民,规范权力运行。凡是重大腐败问题,必然会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审计机关要严查腐败问题,决不姑息;对侵害群众利益的普遍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深入调研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性原因,提出整改建议。
要体现民愿,健全问责机制。揭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解决。审计机关今后不仅要公告问题,还要及时公告整改和问责情况,推动审计发现问题问责机制的建立。
要方便人民监督,深化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结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不仅公告总账,还要公告明细账,推动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形成合力,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效能,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郑新举(郑州特派办特派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立场来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要注重揭露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在审计工作中积极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对“三农”、社保、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检查民生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服务公平合理分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民生。审计过程中,积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解民意,将群众的合理诉求和意愿作为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大审计公开力度,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发布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分清责任、落实整改主体、提出整改期限、公告整改结果,实现查处问题与促进公开相结合,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信息和渠道。
赵继旺(京津冀特派办特派员):要想工作接地气、正风气、聚人气,需要我们甩掉包袱,敢于揭短亮丑,主动“问症”于群众,“求医”于基层,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作风。这样,所有的审计现场都将成为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阵地。
领导干部要走家串户访民意,多听听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不要把被审计单位固化为对立面,而要放平心态,多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个中滋味”,有助于提出更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做好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和实事求是的有效结合。审计中,要多深入群众,讲他们听得懂的话,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把准群众脉搏、踏准百姓的心理鼓点。
要当群众的撑腰人,关注百姓的冷暖,立足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全面揭示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映和促进解决其发展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维护百姓合法权益撑腰。要把群众发展成“老熟人”,彻底改变不亲不近、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的干群关系,在审计工作中将心比心,取信于民。
审计机关如何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深化作风建设成果?
郑新举:首先,完善审计计划编制机制。通过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分析社会舆情动态、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充分调查收集群众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并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及时化解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其次,深化对民生工程、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机制。结合近年来的审计情况,深入研究影响和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发展态势和发生特点,紧抓高发领域和重点环节,贯彻到各审计领域,形成工作合力,充分揭示和反映突出问题,促进深化改革,维护群众利益。
再次,强化信访举报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安排查处信访举报事项,按时办结,及时反馈。
另外,要健全审计结果公告机制。紧扣热点、焦点问题,让群众看得到、看得懂、好监督,通过公告,为社会公众更为完整地了解相关情况、参与监督管理提供便利。
同时,促进健全干部作风考核评价机制。在审计中持续关注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贯彻落实情况,严查“三公经费”,狠刹铺张浪费、奢靡歪风,坚决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兴建豪华办公楼、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促进有关部门健全对干部作风状况的考核评价,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
张炳功: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应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出台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明确联系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方式、监督措施等,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并在群众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联系群众可采取个别走访、谈心、座谈会、思想动态分析会、问卷调查、设立联系群众接待日、开通群众意见电子邮箱或热线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扩大范围,健全网络,强化成效。要将联系群众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和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中,对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限期整改。
孙成余: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保证执审为民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审计项目计划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机制,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审计项目计划制定中来。二是完善特约审计员制度,听取其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并注重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机制,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等公开制度,推动建立审计全过程监督机制,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发展。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