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淄川区尝试“村官”直审模式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投入,诸多惠民政策、资金直接落实到村居一级,但受政策把握或理财水平限制,不少村居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有些甚至发酵成基层矛盾焦点。而由于村委会是自治组织,相关法律对“村审”没有具体规定,村官的违法违规容易出现监管不力,进而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
淄博市淄川区是一个老工矿区,曾因经济社会转型、结构调整等问题引发大量社会矛盾。特别是世纪之交的企业改制,一度冲击了当地“吃水不交钱、福利补贴高”的生活,引发百姓对集体资产来龙去脉的高度关注,多次出现村民上访事件。
据统计,近三年来淄川发生的村居信访案件中,80%都与村居经济活动有关:反映集体资产处置不当、财务不公开,要求审计村账目的问题约占30%;涉及违法占地、工程及承包合同等纠纷的约占30%;与村经济纠纷以及拖欠工资、退休费等有关的问题占20%。
淄川区委书记杨洪涛说:“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牛鼻子,但乡镇审计所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审计任务。一来我们的乡镇审计所最多2人,承担一个乡镇四五十个村、部门的审计工作,忙不过来;二来审计所人员多是本乡镇干部出任,受隶属关系、权限不足、业务能力等的制约,监督约束职能容易被弱化。”
针对上述问题,淄川区委提出了“撤销乡镇审计所,设立审计派出机构,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的改革设想。2010年初,淄川区委撤销原乡镇审计所,设立4个审计分局,每个分局核定编制6人,隶属区审计局统一领导。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强化审计队伍培训的情况下,淄川区明确授权审计分局“直审”村官,形成了有力的村审“拳头”。
“撤所设局”以来,淄川区4个审计分局担起了全区18个镇、办、开发区,457个村(居)的审计工作。为确保审计工作效果,淄川区在变更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出审计监督方式的三大转变。
一是由“单一”监督向“联合”监督转变。2010年4月,淄川区完成了纪检监察派驻派出机构改革,在全区派出4个纪检组、监察室。淄川区随即实行派出审计分局与纪检派出机构合署办公,派出机构均受区级单位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审计分局局长兼任派出纪检组的副组长,将过去单一的审计监督发展为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三结合”。
“审计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防患未然”,淄川区审计局局长张勉君指出,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先期介入,纪委人员通过审计追踪线索、展开调查,既能对村干部防微杜渐,又能在查办重大违纪案件时事半功倍。
二是由“财务”审计向“责任”审计转变。淄川区一改过去单纯审计财务账目的做法,除了审计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和土地承包、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项目外,还要审计村官的履职用权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干部群众等多种形式,对村官办事是否公正、规范,做出系统准确的审计评价。
三是由“重点”监督向“全面”监督转变。张勉君介绍,淄川区政府确立了利用三年时间集中对全区457个村居集中审计一遍的计划,每年由淄川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确定需审计的村居,有针对性地制定下发“村审”工作意见。“以前多是出了问题再审,主要针对上访村、重点村、混乱村,现在三年一审,一个村都不落下,是全覆盖、常规性的审计。”
在2011年的村(居)“两委”换届前,淄川区审计局对大多数村(居)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公开审计结果,澄清化解了一批矛盾和问题,保障了村居“两委”换届的顺利实施。昆仑镇奎四村换届前有村民上访,反映时任村委的经济问题。审计分局介入后,对村民反映的16个问题进行了逐条梳理和查实,在此基础上,又对该村近十年的账目进行了审计,并将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向淄川区纪委进行了汇报和移交。原村书记受到了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换届时丢了“乌纱帽”。
褚全德是在龙泉镇韩庄村干了36年的老书记、村主任,审计报告一出,他就把结果贴到了村里的公示栏上,“咱是村民选上来的,得让村民知道咱都干了些啥。”被选为淄川区十佳村书记后,他自愿把镇上奖励给村干部的20余万元奖金拿出来修了路。不少村民说:“这样的村官,俺服!”
洪山镇东工村是第一批接受分局审计的村子,村委书记谭继兴对记者说:“刚开始感到很不解,我们工作干得挺好的,为什么还要被审计?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财务关系被理顺了,工程合同也越来越正规了。碰上老百姓不理解的,我们一拿出审计结果报告,他们就放心了。”
西河镇宝泉村村委书记齐圣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村是一个偏远山区村,通过审计,增强了我们“村官”的依法理财意识。以前总认为我们是老百姓选出来的,只要为老百姓干点实事,让老百姓满意就行。自从审计介入,我们知道了要把上级拨付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要依法理好财。现在管理村级事务,我们的自律意识更强了,要严格依照程序规定来,否则到时审计通不过,甚至追究责任。同时,审计也提出一些建议,帮助我们管理村里的财务和事务”。
完善财务制度、规范经济活动是开展审计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截至目前,淄川区共审计村居资产总额88084.79万元,查出违规违纪资金13192.72万元,通过审计整改,为村集体节约资金4000余万元,其中仅土地租赁费、土地使用费达2107.49万元。在对242个村居的审计中,共出具审计报告242份,整改意见325条,63%的意见已得到落实。
由于将村官的履职尽责情况纳入了监管范围,近年来,淄川区村干部学习和遵守财经法纪的紧迫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审计过程也是一个宣传财经法纪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也会向村干部和当事人宣传财经法规常识,”张勉君说,去年,西河镇一村干部当选后曾自行到审计局询问有关情况,主动学习相关财经知识。
通过对审计查处的重大问题的分析,淄川区委、区政府发现很多村级矛盾和问题的发生,关键在于制度缺失或者执行不力。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淄川区委、区政府着眼于治标治本,研究制定了包括村居民主决策监督、村居干部考核奖惩、村级事务代管、定期走访联系群众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村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张勉君说,尽管淄川区探索的“村官直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淄川区审计局只是根据区政府授权进行村级审计,目前尚未有现成的法规政策依据支撑。各级党委、政府及审计机关可尝试制定“村审”相关规定,让审计局“直审”村官做到“师出有名”。
【关闭】 【打印】 |